解析“嫉妒”心理:人人都爱“幸灾乐祸”

来源:参考消息

核心提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已经做过无数类似实验,人们做出的往往都是避免自己嫉妒他人,同时使自己令人艳羡的抉择。克鲁格曼表示,这样的选择源自一种竞争倾向。

参考消息网1月7日报道 西班牙《趣味》月刊刊登《你是善妒之人吗?》一文,作者为路易斯·穆伊尼奥,以下为文章全文:

金字塔体系和竞争机制使得职场在如今成为涌动着惊涛骇浪的环境之一,充斥着同事间的嫉妒。一名员工很可能处在以下三种环境中的一种:自己年收入为4万欧元,而其他人为6万;所有人年收入一样,都是3.5万;自己年收入为3万,有同事年收入只有两万。哪种情况会让人心情最好?

也许真诚回答这一问题时,很多人会选择第三种情况。从理性自私的角度来看,第一种情况是最有利的;从融合团结和自身福利的角度看,第二种情况最合适;但因嫉妒的觉醒而导致很多人选择了第三种情况。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已经做过无数类似实验,人们做出的往往都是避免自己嫉妒他人,同时使自己令人艳羡的抉择。克鲁格曼表示,这样的选择源自一种竞争倾向。

与此同时我们还了解,我们的满足感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实现某个目标的方式,还取决于周围的人获得比我们少的成绩。当身边的人拥有的比我们少时,我们的满足感就会更强,因为在进行比较后发现自己的成绩更重要时情绪会更激烈。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比较催生嫉妒,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

人类的“表亲”猴子也能感受到的警报和刺激

嫉妒是一种像警报一样的情绪,能够使我们找到自己的劣势所在,并刺激我们加以弥补。这种心理机制在很多情况下是我们至关重要的原动力。因此,自然选择偏爱这种情绪。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通过研究证明,我们人类的“表亲”猴子也会嫉妒,一旦同类得到的奖励更多,它们就不那么重视自己得到的奖励了。

在当今世界,人类拥有了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产生嫉妒情绪的“生理硬盘”。日本科学家已经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了其中的生理基础。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科学家们观测到了人们在发现其他人获得更多成就并使其在某个领域内变得出类拔萃后大脑中的前扣带皮层是如何变得活跃的。

尽管这种对周围人嫉贤妒能的情绪名声不太好,但也不应忘了这种情绪催生了很多人类的创新。例如我们都不陌生的大艺术家之间的竞争:达芬奇vs米开朗基罗、莫扎特vs萨列里、塞万提斯vs洛佩德维加……有极少数的,如兰波和韦莱纳之间的纷争以枪声结束,但所有这些彼此间的嫉妒或许都曾是创造力的鞭策。

嫉妒是一种以激发我们的动力为目标的情绪这一点是可证的,因为我们只嫉妒那些我们想要实现却又不确定有办法实现的目标。如果我们的目标清单上某项目标是我们确定无法做到的,那么别人实现它对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对嫉妒身边人的现象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数据很明确:年轻人比老年人嫉妒心更强,因为他们对自己生活没那么大的把握。

年轻时的嫉妒,成熟后的掌控,年老后的得与舍

在我们人生旅途的开端,我们会觉得自己行动的权力很有限,因此更易产生嫉妒。随着慢慢长大,我们会越来越觉得能够控制自己人生的缰绳。从某个年龄开始,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某个目标,多半会尽力争取,如果最终没有实现,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放弃了为之努力。这时我们已经不那么容易有挫败感,这也削弱了我们的嫉妒情绪。但就像很多实验表明的那样,这时的我们野心也不再那么大了。别忘了,嫉妒心是一种能让我们实现最好的自己甚至超越自我的情绪,如果没有了嫉妒心,我们可能会感觉好一些,但竞争力也会降低。

以上这些研究似乎都在向我们表明这种情绪的自适应性,然而,嫉妒并不总会对人自身起到激发作用,有时它只是像一枚射向别人但最终伤到自己的毒镖。这一情绪机制的问题在于,常常很难区分良性竞争与“幸灾乐祸”之间的区别。

我们生活在一个个人主义趋势日益严重的社会,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中,竞争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与我们合不来的人或属于对立集体的人的失败使我们感到痛快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球迷都明白,对立俱乐部的失败比自己支持的俱乐部获胜更令人愉快。

幸灾乐祸

南卡罗莱纳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史密斯在《痛苦的喜悦》一书中对“幸灾乐祸”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这是一种我们都有却都急于否认的心态。从纳粹针对犹太人的迫害,到电视真人秀中出现的很多当众羞辱的场景,海量案例可以证明我们嫉妒的对象遭遇不好的结局给我们带来的快感。

全世界最受嫉妒的公众人物之一玛丽莲·梦露曾经说过:“成功使很多人憎恨你。我多么希望不是这样,如果能在体会不到周围人的嫉妒的环境中心无旁骛地享受成功那该多好。”尽管我们否认自己会因为看到出色人物走背字而暗自高兴,数据却出卖了我们:各领域最成功的新闻往往是那些包含“从高处跌下”的不幸因素的。当一个电影导演或体育明星遭遇挫败时,总有很多人喜不自禁。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令人感到很诡异。

事实上,很多专家都预测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挫折痛苦之上这种心态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显著,其中的原因就是所谓的“嫉妒网”。互联网使得此前被认为不体面、不正派的一些自我推销态度如今已经变得不那么被鄙视,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策略。将最具吸引力、状态最好的自画像上传到社交网络上对每个个体来说非常适用。

将挫折化为积极的动力或无用的悲伤

我们必须学会区分健康的嫉妒和有害的嫉妒。这是荷兰蒂尔堡大学心理学家尼尔斯·范德文领导的一项研究的目的所在。他的团队在多个国家展开了试验,要求志愿者回忆让他们感到嫉妒的经历。

在所有的描述中存在一些共同特性:自卑感、挫败感和五味杂陈。但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例如希望对方失败。由此就可以定义出两种不同的情绪。

前者是健康的嫉妒,之所以包含挫败感是因为有人达到了我们难以企及的目标,但与之相伴的还有对胜者的尊敬和自己努力超越他人的动机。不过,另一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可以定义为有害嫉妒的情绪,会使我们变得麻痹和失去防备,并产生糟糕的结果:希望别人倒霉,自己却没有能力超越自己。(编译/韩超)2017-01-07

芥草园中医
首页电脑版联系